孙教授立刻让人将那青铜戈残件放入X射线荧光光谱仪进行检测。几分钟后,数据结果出来,与陈墨白所述竟然高度吻合!尤其是那极其微弱的异常金属信号,经检测是一种极其稀有的锑元素残留,很可能是当时矿料不纯所致,这一点甚至连仪器都差点忽略!
实验室里一片寂静,再看向陈墨白的目光,已然充满了震惊和难以置信。
林清瑶适时开口,语气平静:“陈顾问在微观感知方面有些特殊的天赋,这也是课题组特聘他的原因。希望大家以后精诚合作,取长补短。”
经此一事,陈墨白算是初步在课题组站稳了脚跟。那些年轻的博士、硕士再看他时,眼神里多了几分敬畏和好奇,纷纷称呼他为“陈老师”。
陈墨白则抓住了这难得的机会,疯狂学习。他虚心向每一位专家请教,从最基础的考古学地层学、类型学,到材料科学的金相学、成分分析原理,再到各种仪器的操作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
他发现,这些系统性的科学知识,非但没有否定他的“触灵”能力,反而为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以前他感知一件器物,更多的是凭借一种模糊的、整体的“感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现在,他学会了将那种整体的“感觉”拆解开来,哪些信息对应的是材质成分,哪些对应的是铸造工艺,哪些对应的是微观结构变化,哪些又是岁月和环境留下的独特印记……
他甚至开始尝试用材料的晶格结构、元素的化学性质、能量的波动特性等科学概念,来理解和解释自已感知到的那些玄乎的“气息”和“情绪”。
例如,他感知到某件青铜器“火气未退”,以前只能笼统描述,现在他会思考这是否与金属内部残余应力未被完全释放、或者某些活性较强的合金成分未被完全氧化有关?感知到玉器“灵气充沛”,他会联想到其细腻的矿物结构对能量(或许是一种未知的物理场)的良好传导和储存特性?甚至感知到那些残留的“情绪”,他也会猜想这是否与制作或使用者强烈的生物电磁场信息被某种特殊材质的“记忆效应”捕获有关?
虽然这些猜想目前大多无法用现有科学完全证实,但这种尝试本身,却让他的感知变得更加精准、更有层次、也更具目的性。他不再是被动地接收海量信息,而是能主动地去“提问”和“筛选”。
更重要的是,当他再用那种玄乎的“手感”做出判断时,他能够引用一些科学数据和理论作为辅助说明,大大减少了旁人的怀疑,使得他的能力更具说服力和隐蔽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