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报》报社那狭小的办公室,几乎要被汹涌而来的报刊发行商挤爆了。
这批人几乎是最早敏锐地嗅到了“芝加哥冲击”带来的商机。
芝加哥是全美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本地报纸很容易顺着四通八达的铁路发行四方。而来自大都市的报纸,在不发达的外州,在地理位置偏僻的乡下小镇,是很受欢迎的。
这年代又没有互联网,像之前的安妮·奥尔森,就是通过外地报纸了解芝加哥的一切的。
而没有能力在全州乃至全国建立发行渠道的报纸,也很乐意让这些发行商帮忙扩大影响力。
发行商们才不在乎什么真相,什么道德底线。他们只看到芝加哥拥挤的报摊前,无数伸长的手臂和挥舞的硬币,只为一份活色生香的《太阳报》。
用一个顶着宽边帽、靴子上还沾着红土的南方商人的话来说,“镇上那些老光棍,看完这份报纸怕是连酒馆都不去了,就蹲在我家门口等新报!”
这话得到了一致赞同。
一个来自印第安纳波利斯的商人就嬉笑着说道:“我们那儿的小旅馆老板,一直想要这样一份报纸,把铺在每间客房的枕头底下,作为特色服务;嗯,或者作为特色服务的佐料。”
甚至有一个五大湖上跑货船的船长,都亲自跑过来,要求批量订购《太阳报》——好让他的水手们在漫长枯燥的航行中有点“精神消遣”。
这支突袭的外州大军,操着五花八门的口音,挤在理查的办公桌前,汇成一片急切的嗡嗡声浪: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