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奕说起了军方的装备需求,实际意思是希望能多生产几台,都装配到军方服役战机上,进行长期的测试,他还希望能装配到好一些的战机上,而不是j-8这种,无法完全发挥出发动机性能的战机。
如果能装配到军方巡逻飞行或者训练用的战机,就是最好的结果了,大量的飞行能够实现最直接的检测。
这就是一边使用、一边测试。
大批量生产暂时是不可能的,因为有需求才会有生产,战鹰-1还在设计图纸上,战鹰一型发动机瞄定战机没有生产出来,肯定不可能实现大批量的装配,只能以更高级一些的战机,装配发动机来做检测。
“问题,倒是没有!”
“但是,也太快了吧?”刘建昆苦恼的皱起了没有,航空集团这边可以说没有任何准备。
实际上,赵奕说的没有问题,只不过跳过了一个步骤--上机试飞后的继续完善。
昆仑发动机连续几年都处在这个过程中。
上机试飞、发现问题、继续完善;上机试飞、发现问题、继续完善……连续三、四个循环下来,几年时间差不多就过去了。
刘建昆下意识觉得,战鹰一型发动机也会有这个步骤,大概速度会比昆仑发动机快,但直接跳过步骤,是完全没有想到的。
战鹰一型的完善速度太快,快到了让人反应不过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