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观发现新粒子方面,国际上是有一套通行标准的,也就是对最终的结果和过程做一个可能性判断,可能性大于某一个数值时,就能够确定发现了新粒子。

        正常衡量发现新粒子的标准叫做‘国际黄金5σ’。

        σ是个可能性的衡量数值,可以理解为概率,比如,把σ看做是百分之19,5σ就是百分之95,只有可能性分析大于5σ,才能确定是发现新粒子,否则就有概率是因为受到了其他的影响。

        粒子是微观存在的东西,是肉眼看不见的,而且受到环境的影响非常大。

        在粒子对撞实验中,最影响数据的就是噪音,也许一个很小的噪音就能让结果差生偏差,因为检验新例子的方式是对最终产物,也就是光子、轻子等进行分析,才能去推断它们所代表的粒子,而像是光子、轻子这些微小的粒子,会受到噪音的影响,从而出现虚假的波动。

        如果偏差值大于虚假波动的可能,才会确定是真的发现了新粒子,否则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赵奕以程序筛选的方式,淘汰掉了很大一部分数据,也绕开了国际上对于发现新粒子的衡量方法,最终的成果就无法用国际标准来衡量,最终的研究成果是否会被接受很难说。

        另外一条就是,他做的数据分析并不完整。

        赵奕只使用了团队上一次实验的D区数据,还有这一次的工作任务数据,使用的数据只占据总数据不到六分之一。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