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使用是有限制的。
不管是判断数学题答案,判断篮球是否会砸中自己,还是判断林晓晴口渴,都是拥有充足的条件做判断,使用《因果律》几乎不消耗精力。
也就是说……
“因果思维,就是对‘无消耗《因果律》’的下意识使用,让它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反应、下意识的思考方式?”
再抬头看向林晓晴。
一个念头。
“B?”
“B+?”
两个结论瞬间得出,根本不需要去思考建立提问。
抬头,看向讲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