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渎祠也如此,据说济渎祠每几十年才会在地面上显露一次,在月圆之夜时立在济水古道的旁边。”

        “济宁府的地方志中记载,总共有三个人进入过济渎祠,一个是北宋张择端,一个是淄川县聊斋蒲松龄,还有一条记录是前清同治年间的……却不知那人到底是谁,只说是个济宁城中人。”

        “想来,此人后来也不是无名之辈。”

        “而他们三人在济渎祠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没有任何记载。”

        “若连蒲松龄都守口如瓶,那……”杨五爷没有说下去,不过其他人已经明白。

        蒲松龄最喜欢鬼狐之事,若他有进入济渎祠的经历却没有写进聊斋里……这里面必然有十分充分且神秘的理由。

        “至于还有没有其他人见过或者进入过济渎祠,地方志无其他记载。”

        崔九阳接着问道:“那……杨五爷是如何知道济渎祠之事的呢?”

        杨五爷苦笑道:“这说来是个笑话,当时日本人认为……最后一个进入济渎祠中的人,是我!”

        崔九阳却神色一正,问道:“那济渎祠内到底什么样?”

        杨五爷连连摆手:“崔先生不要玩笑,同治最后一年我才六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