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奉怀县衙的小屋子里,祝高阳曾捧着《概论》笑道:“.有些时候甚至可以说,一招已经准备好了的剑,是不需要它的主人的。所以,到了一些时候,你得意识到剑不完全是人的附庸或者延伸,它是具有一定的主体性的,此所谓‘始知剑之为剑’——我习剑五年半之后,才对这一点感同身受。”
“名剑?”
“嗯!好例子!它们这就是把这种主体性拉到极致了。”
很难说这番话是不是潜意识中支撑起了少年的思路,反正他见了面是不会承认的。总之,现在,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的长剑就此离开了少年的手掌。
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剑式。
内行们有的看懂了一点,有的看懂了一半,总之不了解【展翅】与【踏水摘鳞】,是不可能全然明悟的,但无论看懂了多少,都不影响诸人心底深深的惊佩。
精妙、精妙,这是常常挂在嘴边的词,但只有专研于剑的人才能知道,它是如何难以达到的两字。
而现在摆在面前这一招,就是把这两个字掰开了、揉碎了,加水和了进去——只有每一丝每一毫、每一瞬每一刻都精雕细琢,才能铸就这样精美奇妙、宛如薄瓷的玲珑一剑。
这样容错率低到吓人的剑,谁能用出来?谁能稳定用出来?谁又敢把它作为武比最后一招的胜负手?
除非他信手拈来。
没有玄奇的招式,也没有意想不到的底牌,就是干干净净的一柄剑,清清楚楚的几式剑招,伱尽管看透,但永远无法触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