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枢密使曾布说了一个庙号,曰“哲”。

        殿内众人顿时不说话了,包括太后在内,都在暗暗思忖这个字是否合适。

        曾布不慌不忙地解释,“‘哲’者,知人善任,辩思有为者也。前人谓尧帝曰‘知人则哲’,又谓舜帝曰‘浚哲文明’。”

        “纵观大行皇帝一生,亲政之后一力推行新政,任用贤才,更器重成王殿下,革除弊病,开拓兵事,大宋一反百年积弱,渐渐扭转国势,以成今日盛世之治。”

        “对内新政惠民,增广税赋,对外任用良将,开疆拓土,岂不曰‘哲’乎?”

        一番道理说下来有理有据,太后和群臣顿时点头赞许。

        等了许久,太后见无人出来反对,于是便道:“既如此,便依子宣先生所说,大行皇帝庙号可为‘哲’,是谓大宋哲宗,政事堂以此为实,布告天下,镌刻于永泰陵碑,史官记之,以为后世之凭也。”

        群臣躬身轰应。

        殿内群臣窃窃议论了一些杂事后,太后却渐渐坐直了身子,说起了今日最重要的事。

        “诸公,大行皇帝已去,却无后嗣可承,然国不可一日无君。今日本宫召诸公前来,还请诸公依祖制法度,于皇族诸王之中推举一位德才兼备者继位,即大宋皇帝,德披宇内,威服四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